首页> 知识库> 一念开明,反身而诚是什么意思?

一念开明,反身而诚是什么意思?

一念开明,反身而诚是出自《传习录·卷中·答陆原静书》中的一句话,作者是明朝时期的王守仁。一念开明,反身而诚的下一句是:则即此而在矣。


一念开明,反身而诚的意思是:

翻译含义1:

识得心中的良知,真诚、善良是我的天性,因此我必定要依着我的天性去行事,才是最自然而然、恰到好处的状态。

翻译含义2:

在王阳明的心学中,既已开明无碍,则万物都为“我”而存在,随时观照自己的内心,确保每一个念头都是正向的、良善的,达到了“至诚”的状态。

翻译含义3:

含义是只要我们有一个开明的思想,就能够反思自己并变得真诚。开明的思想让我们更加宽容和包容,而反思自己则让我们更加真实和诚实。通过这样的过程,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考动力为您提供多个一念开明,反身而诚的含义翻译供您参考!

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出自《传习录·卷中·答陆原静书》原文节选如下:

《传习录·卷中·答陆原静书》

【作者】王守仁【朝代】明朝时期

来书云:“昔周茂叔每令伯淳寻仲尼,颜子乐处。敢问是乐也,与七情之乐同乎?否乎?若同,则常人之一遂所欲,皆能乐矣,何必圣贤?若别有真乐,则圣贤之遇大忧、大怒、大惊、大惧之事,此乐亦在否乎?且君子之心常存戒惧,是盖终身之忧也,恶得乐?澄平生多闷,未常见真乐之趣,今切愿寻之”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每与原静论,无非此意,而原静尚有“何道可得”之问,是犹未免于骑驴觅驴之蔽也。

来书云:“《大学》以“心有好乐、忿懥、忧患,恐惧”为“不得其正”,而程子亦谓“圣人情顺万事而无情。”所谓有者,《传习录》中以病疟譬之,极精切矣:若程子之言,则是圣人之情不生于心而生于物也,何谓耶?且事感而情应,则是是非非可以就格;事或未感时,谓之有则未形也,谓之无则病根在有无之间,何以玫吾知乎?学务无情,累虽轻,而出儒入佛矣,可乎?”圣人致知之功,至诚无息;其良知之体,皦如明镜,略无纤翳,妍媸之来,随物见形,而明镜曾无留染:所谓“情顺万事而无情”也。“无所所住而生其心”佛氏曾有是言,未为非也;明镜之应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处:妍者妍,媸者媸,一过而不留,即是无所住处。病疟之喻,既已见其精切,则此节所问可以释然,病虐之人,疟虽未发,而病根自在,则亦安可以其疟之未发而遂忘其服药调理之功乎?若必待虐发而后服药调理,则既晚矣;致知之功,无间于有事、无事,而岂论于病之已发、未发邪?大抵原静所疑,前后虽若不一,然皆起于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为崇:此根一去,则前后所疑,自将冰消雾释,有不待于问辨者矣。

钱德洪跋:答原静书出,读者皆喜澄善问师善答,皆得闻所未闻。师曰:“原静所问只是知解上转,不得已与之逐节分疏:若信得良知,只在良知上用工,虽千经万典无不吻合,异端曲学一勘尽破矣,何必如此节节分解!佛家有‘扑人逐块’之喻,见块扑人,则得人矣,见块逐块,于块奚得哉?”在座诸友闻之,惕然皆有惺悟。此学贵反求,非知解可入也。

栏目:知识库 Tag: 名言名句 更新时间: 2024-01-08 11:21:14 编辑:poxiaohai

留言

  • 昵称:

  • 邮箱:

  • 当前暂无评论

    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