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会旺教授团队及合作者在国际顶尖综合性学术期刊Science Bulletin发表了题为“High downward surface solar radiation conducive to ozone pollution more frequent under global warming”(全球变暖背景下地面太阳辐射增强导致臭氧污染更加频繁)的快讯论文。论文第一作者为学校博士研究生寇文彬,通讯作者为高阳教授。
近年来,我国臭氧浓度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部分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的首要因素,并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威胁。除中国外,世界上还有多个地区易发生臭氧污染,如美国东南部、欧洲等。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更新了全球空气质量准则,加严了短期标准,并新增了长期暴露指标臭氧暖季峰值,因此加大了臭氧达标难度。在以往主要关注单季节臭氧污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多季节臭氧污染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2019年秋季,我国出现了全国性的大范围臭氧污染事件,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导致其暖季峰值超过WHO标准。基于多个气象因素归因分析,发现地面太阳辐射与臭氧年际变化相关性远高于其它气象因子,并且即使在温度较低时,较强的太阳辐射依然可促进高臭氧浓度累积。为进一步探索机制,结合区域大气化学模式,发现其主要机制为强太阳辐射驱动下的臭氧前体物天然源排放大幅增加,不仅促进了臭氧浓度升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长时间臭氧污染事件的发生频率,从而大大促进臭氧超标天数的增加。
未来利于发生臭氧污染的气象指数频率增加以及全球变暖背景下臭氧前体物天然源排放的增强,特别是考虑到人为源和天然源的协同效应,臭氧污染控制任务将更加艰巨。结合WHO新发布的暖季峰值标准,该研究可为臭氧达标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本研究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阳教授、姚小红教授、高会旺教授,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绍晴教授、吴立新院士等与国内外相关院校合作完成,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模式计算依托崂山实验室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完成。
鉴于我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新情况,为确保广大考生和涉考人员身体健康安全,经研究,决定原定于2022年4月10日上午举行的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向中职毕业生对口招生文化素质测试延期至2022年5月8日上午;职业技能考试相应延期,具体时间由各高校根据属地疫情防控要求自行确定。各高校录取工作须在5月20
近日,2021年“TI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评审结果揭晓,宁德师范学院三支代表队参赛获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2项。由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吴必瑞老师指导,陈新、吕林卿、姜良麒三名同学组成参赛队获全国一等奖,是福建赛区唯一获得全国一等奖的参赛队。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我国权威性最高、影响力最大
为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人才培养,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服务少数民族地区,2024年我省将继续开展民汉双语预科班、民族班考试招生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招生院校民汉双语预科班招生院校:贵州民族大学、凯里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