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华大学俞建勇院士、覃小红教授团队在电纺微纳米纤维被动辐射加热织物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分别以“通过有色纳米纤维调节体表红外辐射实现高效被动辐射加热纺织品”(
Tailoring body surface infrared radiation behavior through colored nanofibers for efficient passive radiative heating textiles)为题发表于《化学工程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东华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论文第一作者为纺织学院博士生李向顺。
保持体温是维持人体功能正常运行的基本需求。开发高效节能并能精准加热人体的供暖材料对于缓解能源危机和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红外热辐射是人体热量损失的最主要形式。传统纺织品的红外发射率高,比如,棉花不可避免地以中红外的形式辐射出人体 50% 以上的热量。被动辐射加热织物可以通过控制织物的红外发射率减少红外热辐射损失,并通过进一步增强人体的红外反射率实现零能耗的人体被动辐射加热。然而,由于户外环境和气温等影响因素的不可控,单一的被动辐射加热模式无法满足人体在复杂环境下的加热需求。
近期,研究团队通过静电纺丝-溶剂浸渍-涂层复合技术构建了颜色深度可调的彩色纳米纤维/银(NanoPAN/Ag)被动辐射加热织物。团队揭示了微纳米纤维的低红外发射率,并通过银涂层提高被动辐射加热纺织品的红外反射率。优化的彩色NanoPAN/Ag被动辐射加热纺织品具有15%的低中红外发射率和80%的高中红外反射率,同时实现了50%的高太阳能利用率,展示了卓越的红外加热性能。
此外,纳米纤维的使用赋予了NanoPAN/Ag纺织品优异的穿着舒适性。辐射热结果显示NanoPAN/Ag纺织品在14℃的寒冷环境温度下可将人体温度保持在33-35℃,而在使用染色棉织物的情况下,体温会降至33℃以下,因此NanoPAN/Ag纺织品在红外热管理纺织品中具有巨大的实际应用潜力。
东北大学发布的2022届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在毕业生总体就业企业中,国有企业依然是多数毕业生的第一选择,占比为37.2%。而在本科毕业生中,选择民营企业的毕业生超过国有企业,排在首位,占比为43.5%。此外,需要关注的是,在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地区分布上,华东地区成为最受东北大学本科毕业生欢迎的地区,
2023年编导类专业统考科目继续采用网上阅卷的方式。 考生作答时须注意以下事项: 1.考生在作答前,请认真仔细阅读答题卡上印刷
我省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本科批A段院校及专业征集志愿投档录取后,仍有部分剩余计划,现进行最后一次网上征集志愿。最后一次网上征集志愿时限为:7月18日上午12时起至7月18日下午15时止,过时一律不予受理。征集志愿有关要求如下:一、凡高考成绩在我省艺术类本科批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文科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