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在教育部和清华、北师大、天大等对口支援高校的支持下,青海高校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提升,促进了青海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青海普通本专科生培养规模从1.8万人增长到7.4万人,研究生在校生人数从70多人增长到7300多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0%以上。建立了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通过“2+2”联合培养、定向培养等形式,累计有3800余名学生到对口支援高校学习,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自2001年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实施以来,教育部先后确定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等14所部属高校对口支援青海高校,从政策、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理念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多层次支援,构建了国内高水平大学“团队式”帮扶青海高校的新模式,谱写了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在青海生动实践的新篇章。20年来,在教育部和对口支援高校的倾情倾力支持下,青海高校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提升,促进了青海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突出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依托对口支援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共同实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发展,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高层次人才本土化培养能力显著增强。普通本专科生培养规模从1.8万人增长到7.4万人,研究生在校生人数从70多人增长到7300多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0%以上。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通过“2+2”联合培养、定向培养等形式,累计有3800余名学生到对口支援高校学习,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借助对口支援高校优质资源,构建四级一流学科建设体系,“三江源生态”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建设2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2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博士、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从无到有,达到109个,实现了青海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全覆盖,形成了三江源生态、高原医学、藏医药学、高原农牧业、盐湖化工、藏文信息处理、民族学等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学科专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清华大学选派李建保、陈强、梁曦东、王光谦4名知名学者担任青海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选派常务副校长史培军担任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对口支援高校先后选派30余名学科带头人担任院系负责人,200余名院士来青指导高校工作,7900余人次骨干教师来青授课讲学,为青海高校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通过对口支援,青海高校获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立4个院士工作站,40余名教师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500余名教师到对口支援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从20人增长到88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从11%提高到80%,教师队伍结构得到极大改善,教师能力水平明显提升。
通过对口支援高校的精准帮扶,青海高校获批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等8个“国字号”科研平台、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批的科研经费从2000万元增长到4亿元,实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大学科技园零的突破。国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青海基地、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青海分中心、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等一批重点研究平台落户青海高校,在盐湖资源开发、光伏能源利用、藏汉双语翻译、包虫病防治、农畜新品种培育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填补了国际国内多项技术空白,青海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2004年,在教育部的全力推动下,青海大学成为首批“省部共建”高校,开启了青海大学发展的新纪元,为青海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支持下,青海大学从一所西部普通高校,成长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部省合建”高校,连续实现了学校发展的“三级跳”,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西部地区成长性最好的大学,树立了全国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的典范。
据悉广东省2022年普通高考报名70.2万人,实考67.2万人,试卷近403万份。今年继续实行计算机网上评卷,在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石牌两个校区),共设7个评卷场点。评卷工作于6月12日正式开始,评卷教师近6000人,比去年增加1100人。至6月17日,评卷任务已完成70%,评卷工作将于21日前
据悉3月1日17:00起,考生可输入账号和密码登录贵州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网上报名系统http://gkbm.eaagz.org.cn打印准考证,请考生仔细阅读相关注意事项和考生须知,按照规定时间和相关要求到考点学校参加考试。
一、招生面试、体检、体能测评资格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根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人民警察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郑州警察学院、南京警察学院和山东警察学院招生计划,在生源范围内,分招生院校及性别,分公安学类、公安技术类依次按照1:3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参加招生面试、体检、体能测评的考生名单,同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