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考试科目不同。
改革前,甘肃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以下简称“高考”)只有文史、理工两个科类,除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程文理科考生都要学习外,文史类考生只能学习历史、政治、地理三门课程,理工类考生只能学习物理、化学、生物三门课程。高考基于文、理分科,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改革后,高考在“3+1+2”的模式下组织考试招生,考生在学习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统一高考科目的基础上,在首选科目物理、历史两门中任选一门后,可在剩余的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四门课程中再任选两门课程学习。这样考生可根据个人爱好、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专业招生要求以及高中学校办学条件等,在12种组合中自主选择学习,扩大了考生的选择面,增强了考生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完善了高中学校因材施教的软硬件建设,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能力。高考时基于“3+1+2”模式,考试科目包括语、数、外3门统一高考科目和在物理、历史2门科目中选择的1门首选科目以及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中选择的2门再选科目。
二是成绩构成不同。
改革前,考生总成绩由语文、数学(文史类/理工类)、外语、综合(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四个科目成绩构成,满分750分。改革后,考生总成绩由3门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满分750分。其中,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50分;选择性考试首选科目(物理、历史2选1)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选择性考试再选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选2)实行等级赋分转换后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此外,改革前外语听力考试安排在高考前进行,成绩不计入考生总成绩,供招生院校录取时参考使用;改革后,外语听力考试安排在高考时外语笔试考试开始前进行,外语听力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三是目标导向不同。
相比文理分科的两种学科组合方式,“3+1+2”模式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而且促进了文理交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学其所好、考其所长的原则,更加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机会;既体现了物理、历史学科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了高校不同学科专业选才的要求,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是志愿设置不同。
改革前,高考志愿以“院校”为单位进行设置,考生可选择填报1个院校代码下的所有专业,专业调剂在该院校代码下的所有专业内进行。改革后,高考志愿以“院校专业组”为单位进行设置,1个院校代码下设置若干专业组,考生可选择填报院校专业组内所有专业,专业调剂仅在该专业组内进行。
五是录取规则不同。
改革前,普通类专业按照文史、理工两个科类分列招生计划、分别划线、分别投档录取。改革后,普通类专业按照物理、历史两个类别,分列招生计划、分别划线、分别投档录取。录取批(段)次进一步精简,本科一批、二批合并,国家专项、地方专项等专项计划与普通类、民族班、民语类、预科、定向等在同一批次填报志愿、同一批次投档录取。
8月26日,历时50余天的云南省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集中录取工作顺利结束,全省共录取考生35.65万人。云南省预计于9月18—19日进行专科补录征集志愿。参加云南省2024年普通高考(含三校生考试),符合录取条件尚未被录取的考生(不含自愿放弃录取、已录取但未报到的考生),可关注云南招考频道,结合
可查询到的考生状态有“自由可投”、“已投档”和“录取”3种。 “自由可投”:表示考生的电子档案在信息库,没有投到任何院校;或者是经投档后被退回,仍处于在库状态。 “已投档”:考生电子档案已经被投档至某一招生院校,并接受院校审阅。 “录取”:表示省教育考试院录检工作人员已对招生学校提出的拟录取
最低分差是指各院校录取最低分与同批次录取控制线(如一本线、二本线、本科线等)之间的差值,它代表了当年考生被录取的最低分数要求。目前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来确定最低分差和录取分数线之间的具体差值。这个差值会随着每年的招生数量、试题难易程度、参考人数以及生源地教学质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没有一个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