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黑龙江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扩大,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教育机会公平。建立了从学前到高教生均拨款制度和逐步增长机制,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全覆盖,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的阳光。学前教育实现了普惠发展,毛入园率88.92%,比十年前提高19.46个百分点,“入园难”进一步得到了缓解;义务教育实现了基本均衡,十年累计投入214.2亿元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义务教育阶段因家庭困难失学辍学学生常态清零,随迁子女安置率和留守儿童入学率100%,义务教育巩固率100%;普通高中实现了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毛入学率98.02%,全面启用新课程新教材,“3+1+2”模式新高考2024年将正式落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确立,建成了以职教中心为龙头、覆盖县乡村三级的职成教育网络,形成中职学校“一县一所”的发展格局;高等教育迈进高水平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78.38%,十年增幅达39.63个百分点,持续实施黑龙江省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地区学生专项计划,从最初的每年110人扩大7倍多,累计下达专项计划5519人,十年来高校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人才272.5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十年间,人民群众教育急难愁盼加快破解,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态。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孩子睡眠不足、家长接送难看护忧、民办中小学校“掐尖”招生、学生课外负担重等问题,出台政策“组合拳”。在全国率先整体推后中小学生早晨到校时间,首个实行“零择校”“零择班”“零择位”“零指定”的中小学上学不求人“四零承诺”,义务教育阶段实现“公民同招”。统筹专项资金更换中小学课桌椅,有效解决了孩子发育快课桌小的问题。拓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将18个边境县全部纳入,十年累计补助资金21亿元,受益县市区35个、学生近300万人次。深入开展“双减”攻坚会战,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97.7%,“5+2”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减作业、增睡眠,减补习、增运动,减刷题、增实践的“三减三增”目标基本实现。投入27.76亿元支持高校后勤整改项目1665个,温暖屋子、舒适寝室、靓丽校园等成为美好大学生活的新常态。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五个一批”行动补充乡村教师1.2万余人,“十百千”等工程培训校长教师18.7万余人次,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10.4万人,实施龙江名师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涌现了刘永坦、杨士莪、王丹凤、马建国等一批教书育人先优模范。
十年间,教育服务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持续为龙江振兴发展储能、赋能、提能。与教育部共建全国唯一省部共建现代农村职教改革试验区,建成国家级农村职成教育示范县19个、居全国第2,建设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4所,12所高校与18个边境县结对开展农业生产服务,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成果丰硕。实施“头雁”行动打造“人才特区”,组建龙江工程师学院和首批30个现代产业学院,强化基础学科人才、卓越工程师和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全省高校现有“六类人才”460人,其中院士35人,国家级和省部级创新平台350余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6个。省“双一流”建设经费从每年5亿元倍增至10亿元,入围第二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全国前十。积极响应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吹响的前进号角,发出“龙江要振兴,教育要行动”的号召,立体铺开人才培养引进集聚、农业集群高地创建、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校友招商引资拓展和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等“八个行动”,聚焦黑龙江省“4567”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建设140个学科,覆盖黑龙江省主导产业发展的主要领域,搭起了教育服务振兴发展的新架构和新引擎,推动教育成为适应、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变量”。
为深化新时代高考改革,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根据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我校自2020年起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山东大学强基计划”),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本硕博衔接培养。为做好山东大学2023年强
1月6日,2023年甘肃省普通高校招生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统一考试在西北师范大学举行,全省共报考3500人,其中广播电视编导2060人,播音与主持艺术1440人。考前,省教育考试院、西北师范大学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和省招委会部署要求,加强考试安全保密、考试环境综合治理、考风考纪建设以及考生综合服务保障
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等文件精神,坚持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我校2022年依据《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具体要求,在浙江继续实施综合评价录取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