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表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印发以来,教育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双减”作为部党组“一号工程”,会同有关部门以极大的决心和力度狠抓落实,持续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尤其注重净化线上培训生态,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关于出台网络规范使用校名的制度规定。一方面,教育部出台相关规定。2021年5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规范“大学”“学院”名称登记使用的意见》(教发〔2021〕5号),明确要求,除经批准设立的大学、学院以及由其设立的内部机构或由其发起并依法登记的组织机构外,其他组织机构不得在牌匾、广告等对外宣传以及其他各类活动中使用“大学”“学院”字样。意见发布后,组织开展清理整顿一批违规问题,对逾期仍违规使用“大学”“学院”字样开展活动的,已依法依规予以处置。另一方面,中央网信办出台账号管理相关规定。2022年6,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要求,互联网用户注册、使用账号信息,不得“假冒、仿冒、捏造政党、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名称、标识等”,“申请注册从事经济、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信息内容生产的账号,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其提供服务资质、职业资格、专业背景等相关材料,予以核验并在账号信息中加注专门标识。”《规定》自2022年8月1日开始施行,进一步明确了利用名校炒作获取利润相关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关于开展清理整治违规行为的专项行动。一是开展常态化巡查监管。教育部组织专门力量,抽取线上培训机构和重点网站平台,就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及“双减”政策要求情况,持续不间断开展线上巡查监管,已依法依规处置1200多条违规问题线索。指导各地清理打着“名校父母”旗号制造教育焦虑的行为。二是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为巩固“双减”治理成果,教育部于2022年1月至3月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线上培训巡查专项行动,要求各地严查严处违规线上培训,净化线上学习环境。专项行动期间,全国开展线上巡查15万轮次;巡查有证线上培训机构34家、其他类型线上机构229家、网络平台328家、微信公众号972个、小程序456个、互联网移动应用程序(APP)2336个、电视台等网络渠道51个;查处违规问题534条,通报违规线上机构2家,指导9家网络平台清理违规线索近5000条并向社会公开发出治理违规培训的声明,形成了打击违规线上培训、炒作教育焦虑的态势,保障了学生和家长的正当权益。
三、关于加强对内容发布和经营活动的审查监管。一是同步开展“清朗”行动。2022年7月,在中央“双减”工作实施一周年之际,中央网信办牵头,联合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共同启动2022年暑期“清朗”专项行动,将线上培训和网站平台同步纳入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压实网站平台审核责任,要求网站平台聚焦重点问题,把握关键环节,深入排查产品功能,管住重点版块环节,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双减”政策要求对线上培训违规行为严查重处,确保线上培训网络环境同步“清朗”。二是打击违规网络账号。从2021年4月开始,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为期7个月的“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培训类广告清理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利用科研单位、学术机构、教育机构等名义或形象作推荐、证明,假扮“名师”误导青少年以及含有“软色情”内容的教育培训类广告。2021年已办结教育培训类广告案件2376件。2022年中考期间,指导江苏等地封禁兜售教育焦虑,恶意炒作考试升学的营销账号40多个,切实维护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陈芬儿教授受聘为不对称合成与手性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四川省科技厅基础处处长杨光垚,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洪林,校党委书记余孝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科处处长郎方年、理学院院长王周玉等出席聘任仪式。余孝其代表学校对陈芬儿院士长期以来给予学校学科发展的指
浙江大学瞄准新发展阶段国家战略需求和数字长三角、数字浙江建设的区域战略目标,于9月9日启动“创新2030计划”之“数字社会科学会聚研究计划”(简称“数字社科计划”)。校长吴朝晖院士为校文科资深教授张俊森颁发“数字社科计划”首席专家聘书,并为该计划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吴朝晖在讲话中指出,“数字社
浙江2023年统一高考将于6月7日至10日举行。已进行高考报名的考生,还须办理高考外语和选考科目的网上信息确认。 1、高考和选考时间表 2、网上信息确认安排高考外语和选考科目考试信息确认采取网上确认的方式进行。符合条件的考生于2023年4月7日9:00-4月13日17:00登录浙江省教育考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