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表示,当前,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受到大幅压减,非学科类培训问题开始凸显。教育部通过通报、约谈、调度、督办等方式,压实地方主体责任,指导各地分类明确主管部门。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分类明确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主管部门,初步理清了部门职责,形成了部门协同治理的工作机制。目前,北京市、天津市等约一半省份已出台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明确了审批登记流程。在标准中,对办学许可审批、场所面积、开办资金、消防及安全管理、师资配备等作出了明确要求,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切实把好“源头关”“入口关”。
2021年10月,教育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采用银行托管和风险保证金两种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不区分学科类和非学科类)预收费进行监管,风险保证金最低额度不得低于培训机构收取的所有学员单个收费周期(3个月)的费用总额。目前,各地普遍采取银行托管或风险保证金方式,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预收费进行监管,据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统计数据显示,各地已有9.54万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按照监管要求采用银行托管或风险保证金方式,对培训预收费实行监管,纳入监管的机构比例达88%。
教育部表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类型多样,目前以市场定价为主,“双减”改革以来,教育部积极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部署各地开展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排查整治工作,保持持续高压,杜绝培训恶意涨价和超时段收费。为进一步加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价格监管,维护群众利益,2022年4月起,教育部委托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在北京市、上海市等10个城市持续开展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服务市场价格监测,从目前监测结果来看,全国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价格总体保持平稳。同时,会同证监会等部门严防资本过度卷入校外培训,防止制造新的焦虑。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抓好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认真研究吸收您提出的有关建议,加快出台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系统性文件,要求各地在明确主管部门的基础上,抓紧制定设置标准,严格审批登记。进一步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进行常态化监管,全面规范非学科类培训行为。持续加强非学科类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完善价格监测,深入开展培训收费专项排查整治工作,着力防范化解风险,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李发弟教授牵头揭榜的《绵羊新品种新品系培育及良繁》项目,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畜禽新品种培育与现代牧场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21年度“揭榜挂帅”榜单项目。项目总经费5000万元,执行期三年。“揭榜挂帅”是习总书记在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项目组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才需求,吸收更多具有少数民族语言基础的优秀学生,我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语言学/民族文学)” 专业2023年继续举行少数民族语言测试(以下简称“少语测试”),招收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南方少数民族语的考生。详情如下: 一、
近日,由昆明理工大学王华教授负责主持申报的 “绿色能源--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经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组织专家评审,通过项目立项建设。“示范实践基地”建设是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等决策部署,努力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