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是出自《荀子·儒效》中的一句话,作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的下一句是: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的意思是:
翻译含义1:
意思是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看到,看到不如了解,了解它不如实践,学习到了实践就终止了。
翻译含义2:
我们通过亲身经历和实际行动来获取真正的知识和体验。仅仅听说或者看到别人的经历和行为是不够的,只有亲自去经历、了解并付诸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句话提醒我们要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并将所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我们才能真正领悟事物的本质和内涵,从而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成长。
翻译含义3:
此句强调了实践和行动对于获取真知的重要性,学习和认识事物是要循序渐进的,闻、见、知、行便是四个阶段,只有通过笃行,才能真正认识和掌握对象。
考动力为您提供多个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的含义翻译供您参考!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出自《荀子·儒效》原文节选如下:
《荀子·儒效》
【作者】荀子【朝代】战国时期
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逢衣浅带,解果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缪学杂举,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衣冠行伪已同于世俗矣,然而不知恶者;其言议谈说已无异于墨子矣,然而明不能别;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积足以掩其口,则扬扬如也;随其长子,事其便辟,举其上客,亻患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故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错而定,一朝而伯。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
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威;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而师法者,所得乎情,非所受乎性,不足以独立而治。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是出自《送陈章甫》中的一句话,作者是唐代的李颀。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的下一句是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的意思是:翻译含义1:四月南风吹大麦一片金黄,枣花未落梧桐荫已遮满道路。翻译含义2:四月的时候,南风吹过,大麦金黄一片
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是出自《折杨柳》中的一句话,作者是唐代的李白。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的下一句是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的意思是:翻译含义1:春天来了,垂杨荡漾在白云绿水间,它那美丽的枝条随着春风飘扬,好不娇美。翻译含义2:此首诗抒写的是女子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触景生情,
尽日凭高目,脉脉春情绪是出自《西平乐·尽日凭高目》中的一句话,作者是宋代的柳永。尽日凭高目,脉脉春情绪的下一句是嘉景清明渐近,时节轻寒乍暖,天气才晴又雨。尽日凭高目,脉脉春情绪的意思是:翻译含义1:尽日凭高望远,只能默默地用眼神来观赏春光的情绪。翻译含义2:“尽日凭高目”,点明全词的立足点,这是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