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出自《商君书·更法》中的一句话,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商鞅。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的下一句是: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的意思是:
翻译含义1:
终极的品德的人是不会与平常的俗人合流的,能成就极大功业的人是不会和众人谋划的。
翻译含义2:
此句强调了高尚品德的重要性,这类人不会追随社会潮流和人群行为,鼓励人们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翻译含义3:
意思是我们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坚守内心的价值观,并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不被外界的声音和期待所左右。
考动力为您提供多个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的含义翻译供您参考!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出自《商君书·更法》原文如下:
《商君书·更法》
【作者】商鞅【朝代】战国时期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脩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于是遂出垦草令。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是出自《忆秦娥·箫声咽》中的一句话,作者是唐代的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的下一句是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的意思是:翻译含义1: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眼见秦家楼外一轮清冷明月。翻译含义2:词人落笔就写一个京城女子,在一个月照高楼的
扬之水,不流束楚是出自《扬之水》中的一句话,作者是先秦的郑风。扬之水,不流束楚的下一句是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扬之水,不流束楚的意思是:翻译含义1:弯弯的小河水静静地流啊,成捆的荆条漂载不起来啊!翻译含义2:此诗抒情女主人公是忠贞、善良的,同丈夫有着很深的感情。她因为娘家缺少兄弟,丈夫便是她一生唯一
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是出自《登大伾山诗》中的一句话,作者是明代的王守仁。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的下一句是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的意思是:翻译含义1:首联“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不蔓不枝,直奔主题,即点明了登山之意,又用洗练简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