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出自《荀子·天论》中的一句话,作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下一句是: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意思是:
翻译含义1:
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翻译含义2:
人类的力量和影响是有限的,无法改变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尧和桀分别代表了古代中国的两位帝王,尧是仁德之君,桀是暴虐之君。尽管尧是一个伟大的君主,但他的存在并没有改变天地万物的本质规律;同样,桀的暴虐行为也没有导致天地崩溃。
翻译含义3:
此句体现出荀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
考动力为您提供多个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含义翻译供您参考!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出自《荀子·天论》原文节选如下:
《荀子·天论》
【作者】荀子【朝代】战国时期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疆(同“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祅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暗其天君,乱其天官,弃其天养,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丧天功,夫是之谓大凶。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
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所志于天者,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所志于地者,已其见宜之可以息者矣:所志于四时者,已其见数之可以事者矣;所志于阴阳者,已其见和之可以治者矣。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
有兼听之明,而无矜奋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是出自《荀子·正名》中的一句话,作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子。有兼听之明,而无矜奋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的下一句是:说行则天下正,说不行则白道而冥穷。是圣人之辨说也。有兼听之明,而无矜奋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的意思是:翻译含义1:这句话的意
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出自《荀子·修身》中的一句话,作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子。怒不过夺,喜不过予的下一句是: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富贵而体恭,杀势也;安燕而血气不惰,柬理也;劳勌而容貌不枯,好交也;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怒不过夺,喜不过予的意思是:翻译含义1:意思是愤怒但不过分惩罚,高兴但不
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是出自《荀子·解蔽》中的一句话,作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子。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的下一句是:故君子壹于道,而以赞稽物。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的意思是:翻译含义1:意思是精通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人,只能治理这一类事物;精通于道的人,却可以治理各种事物。翻译含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