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出自《论语·子路篇》中的一句话,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原句子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意思是:
翻译含义1:
身:自身,本身。正:正派,正直。令:发布命令。行:做,行施。从:听从,顺从。 意思是在上位的管理者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在上位的管理者本身行为不端正,即使发出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
翻译含义2:
此句强调统治者在道德上的教化示范作用,作为统治者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是用言语而是要用自己的行为感召天下,“上行下效”,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国家兴旺起来。
翻译含义3:
其身正,不令而行:指一个人如果自身品德正直,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就会自觉地按照正确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这样的人具备自律和自觉的能力,不需要他人的命令或指导,就能正确地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动。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指一个人如果自身品德不正,缺乏良好的道德修养,即使被命令或指令,也不会遵从或执行。这样的人缺乏自律和自觉的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影响,无法坚守道德准则,不会按照他人的命令去行动。
考动力为您提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含义翻译供您参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论语·子路篇》原文节选如下:
《论语·子路篇》节选
【作者】孔子【朝代】春秋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是出自《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一句话,作者是宋代的王安石。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的下一句是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是出自《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中的一句话,作者是宋代的辛弃疾。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的下一句是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的意思是:翻译含义1:官场腐朽,人人掩鼻而过,自古以来只有酒是香的。翻译含义2:此词上片开头两句:“掩
狡兔死,走狗烹是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的一句话,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狡兔死,走狗烹的原文句子是: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狡兔死,走狗烹的意思是:翻译含义1:狡猾的兔子被杀死了,驱赶追逐兔子的猎狗也就会被拿来烹煮。此句连